Information

河南互联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800188.net

 

李俊(同济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

全文3500余字,阅读约需7分钟

在很大程度上,伴随着大量知识内容持续生产和规范传播,互联网空间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截然不同于传统知识载体的场域,其内部遵循一种更加动态、平等、去中心化、没有明确的边界且内部更加流通交融的秩序。

▌日益受欢迎的在线视频“大学”

近年来,许多大学生用越来越多的时间在线上学习,以中长视频等形式展现的知识内容越来越成为学生们倚重的资源,有数据显示,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站)在大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出它在全人群中的受欢迎程度,许多学生戏称自己上了“B站大学”。

包括B站在内的视频网站所提供的丰富资源,对专业领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巩固、提升课堂所学的内容;有的则因为听不懂老师所讲内容、跟不上进度,通过线上学习弥补课堂教学中没有弄懂的知识点;有的在期末集中观看相关内容的视频“狂补”、突击学习,以通过考试;有的通过线上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在评论区寻找相关资源的链接,甚至直接联系UP主索要或购买笔记。

专业领域的学习之外,学生们也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丰富资源拓展学习的边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有的学习运动健身、化妆、烹饪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的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增加了对遥远世界的了解,有的因为兴趣学习了大量专业领域外的知识,有的提高了自己乐器演奏或舞蹈的水平,有的则从他人的生活经历的分享中改变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获得了关于人生的感悟。

除了课内外的知识技能,互联网平台还提供了其他促进学习的途径,许多学生选择平台陪伴式、沉浸式的学习直播,作为考研期间督促、鼓励自己学习的手段,“通过镜头还原邻座感,将身边人的学习状态可视化,以此形成一种无形的监督。”伴随着直播情境下学习的深入,一种超越地理空间的同学情谊逐渐在互联网空间中建立起来,“我们会在疲惫时相互加油打气,会在迷茫时真诚地分享各种信息资源,也会在休息时互相种草学习好物……孤独备考的我与这群陌生人产生了情感共鸣,他们不再是监督者的角色而是陪伴者,直播间刻意的约束作用也在慢慢淡化。”

▌原因在于教学和学生的策略变化

在线学习越来越受欢迎,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其内在的优势,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的知识内容,比文字更加形象生动,更容易消化吸收;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中,跟着视频中的流程一步步操作,也比传统的书本学习更容易上手。

除此之外,尤其重要的是,过去若干年间大学的学习本身也发生了一些未必明显但重要的变化。

首先,“教学”在大学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过去若干年间,由于大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强调科研成果、相对忽视教学,部分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对教学则以不太重视、甚至怠慢的态度应对,由此导致糟糕的教学质量。有同学这样形容自己所上的一门课 :“上课质量差,包括但不限于上课慢,老师讲话声音平,PPT内容混乱,教学思路不清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线上的优质内容比线下的授课老师讲解得更加细致全面,就并不奇怪了。

其次,过去几年间,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将读研作为默认的必选项,加之评价体系的改变,他们的学习策略和行为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有研究发现,为了获得更高的绩点(以实现保研等目标),许多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采取非常实用的选课策略,在选课时更加注重是否能得到高绩点,而不那么在乎课程是否能带来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更多地选择“水课”(内容注水或容易获得高分的课程),尽可能回避“硬课”(内容难度高,不容易获得高分);在具体内容的学习上,为了获得高绩点,学生们更倾向于采取更能应对考核的表层学习策略,在课堂上更加关注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注重标注和记忆,而不是真正理解和消化吸收课程内容,只是争取以更高的效率实现绩点的最大化。

在上述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变化的背景下,由于互联网平台的资源丰富且不断增加,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兴趣、节奏来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前述改变,课堂听讲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大学生们仿佛越来越离不开在线视频大学了。

▌线上学习的矛盾和悖论

当然,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并不全是优点,伴随着更丰富资源、更多选择的,还有对学习的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浏览和学习知识时,网上与学习无关的其他内容很容易干扰到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可能在庞杂信息的影响下,转变为消遣、放松乃至娱乐,学习与非学习行为的边界很容易变得模糊,学习本身的专注程度很可能被破坏。

其次,互联网内容本身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内容是因为更多的流量或特定的偏好被算法推荐给学习者的,内容本身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学习者很容易迷失在丰富但未必有用/高质量的海量信息之中;与此相伴的,则是寻找高质量内容可能花费的高额时间及精力的成本。人们往往需要积累比较丰富的经验,已经建构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识框架,并结合专业领域的知识及较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找到最符合自己需要的、高质量的内容。此外,在互联网空间的学习中,定制化信息所导致的信息茧房的危险也不容忽视。

尽管如此,在线视频大学仍然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许多大学生一方面充分利用其资源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学生不知不觉间浪费了许多时间浏览琐碎的信息,却不能实现有效的学习,甚至产生越来越强的依赖,许多学生甚至有了“又爱又恨”的感觉。

这种矛盾和悖论既来自于太多无关信息的干扰及信息过载——它与互联网本身无限链接和联通的性质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当下互联网空间中知识本身的特性,这些被不断生产、传播的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学校正式教授的知识更为丰富,而权威性程度、实用价值,还是学习的难易程度,都具有更加混杂的特征;而这种混杂的性质,则与互联网空间的知识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互联网空间的知识生产

不同于学校体系中主要由传统的知识精英所生产、且生产过程遵循严格的专业范式的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互联网中的知识则由专业的知识生产者与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生产。其生产过程未必遵循专业的规范和要求,具有更强的个人性和随意性。

更重要的是,以“流量换取利润”为核心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互联网空间的知识生产,使其中的知识生产者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播效应,背后的核心无疑是市场化的机制——被更多人需要的,就被认为是更好的;平台也进一步将那些播放数量最多的视频进一步推荐给其他用户,而知识生产者则可以将流量以不同形式转化为自己的收益。

流量导向这一特点很容易侵蚀内容生产的质量,许多人为了博取流量,生产出了大量缺乏营养、肤浅、猎奇甚至低俗的内容,也有许多人长时间沉迷在永远也刷不完的短视频中;但这并非互联网空间知识生产与消费的全部,许多创作者着力于生产高质量的内容,或者逻辑清晰、数据详实,分析复杂事物背后的逻辑关系,或者善于运用镜头语言、以唯美的画面结合音乐呈现精彩的世界,而大学生等群体也对于这些优质内容有强烈的需求,并以点赞、投币和充电等方式支持这些创作者,因此,视频网站平台逐渐有了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中长视频。

尽管流量导向、市场化对互联网空间的知识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只有低质量的内容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传播;算法也会对内容的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如B站于2023年7月5日发布了新的视频数据评价体系,将总播放时长纳入其中,这样应该会更加有利于那些播放量和完播率高的长视频,从而也推动更多优质中长视频内容的生产。

在很大程度上,伴随着大量知识内容持续生产和规范传播,互联网空间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截然不同于传统知识载体的场域,其内部遵循一种更加动态、平等、去中心化、没有明确的边界且内部更加流通交融的秩序。

而在更加优化的算法机制下,这种更加有利于知识流动的秩序,有可能进一步促进优质知识的生产和学习,知识的生产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且高质量,而互联网上的知识学习则更有可能打破传统知识学习的壁垒,形成更加自然的跨学科、跨领域的视角,从而推动无数个体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互联网空间的知识生产仍然有许多问题和不足,但展望未来,在某些领域,伴随着更多知识生产者的加入及互联网空间知识生产的不断丰富,当传统的知识生产仍然难免受制于学术江湖之权力的游戏,并因不尽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持续扭曲时,互联空间中更加市场化的、在更加合理的算法基础上生产的知识,一定会差于传统学术媒体生产的知识吗?

参考文献:

1.Mob研究院:Z世代大学生图鉴(2020年)

2.克劳锐:三大平台种草力研究报告(2020年)

3.林小英、杨芊芊《过度的自我监控:评价制度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全球教育展望,2023年第4期)

4.阎光才《我国本科教与学过程的特征与问题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5期)

5.李俊《互联网时代知识范式的变革——流动知识的兴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年第1期)

评级: 0.00   票: 0   传出命中: 164   传入命中: 0   收藏 夹: 0  

Related Articles (4)

关键词文章

  • 莫言获香港公开大学博士学位的演讲(2005年) 我看到“莫言博士”这几个字,心里就忐忑不安,我怎么会变成博士呢? 四十年前我从叔叔那里偷过一支博士牌钢笔,还被父亲痛骂一顿。“你还会用钢笔?铅笔都用不好。”谁知道过了四十年,博士这两个字竟然跟我的名字联系到了一起。(全场笑) 几个月前,得到香港公开大学要授予我荣誉博士学位的消息,我就立刻向父亲报告了。我说:“还记得当年您骂我吗?我偷了我叔叔的钢笔,您不是还笑话我吗?”他说:“有这事吗?”然后,他又问我:“博士大还是县长大?”我说:“这个很难比较,差不多吧,相当于副县长。”他就很高兴地说:“这个干部已经做得很大了。”总之,公开大学授予我这个学位,让我惶恐之至。其实感觉是浪得虚名,受之有愧。 一般来说,博士要精通三门以上的语言,要著作等身,学贯中西,我就是会写两篇小说而已。中文都说得不流利,英文呢,学了“厕所”这个单词,现在也忘记了。所以我是没有语言财富的,起码我是没有语言天分的,在学外语方面。 既然把荣誉博士学位授予了我,我自然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以后会经常把这个头衔在我的书上印出来。我也会把这一次接受学位时拍的照片,挂在我们家的墙壁上。让我父亲看看这个相当于副县级的职位,儿子还是有点出息的。(全场笑) 一直到我20岁的时候,一年也只有两件衣服。夏天一件褂子,冬天在这件褂子里面再套上一件褂子,中间铺上一层棉花。 小时候的志向就是怎样填饱肚子 刚才校长阁下说,莫言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作家。这对我绝对是一个夸奖,我从来没有远大志向。我的志向、我的野心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逐渐膨胀的。 小的时候,我的志向和小动物相同。我出生的年代是上个世纪50年代,童年正遇上中国内地经济最困难的时期。那时候,吃饭、穿衣都非常成问题。有很多老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每天一睁眼想到的就是怎样搞到一点东西吃,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至于穿衣,更无所谓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在十岁以前,基本上是赤身裸体的,没有那么多衣服。如果到了夏天,你到我们村庄去,会看见那些小孩都是光着屁股的。并不是我们喜欢裸体,而是确实没有衣服穿。一直到我20岁的时候,一年也只有两件衣服。夏天一件褂子,冬天在这件褂子里面再套上一件褂子,中间铺上一层棉花。 在这种状况下说一个人有什么远大志向,那绝对是夸张。人都是物质环境的产物,只有在吃得很饱、穿得很暖、住得很舒适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才会有关于文学、关于艺术的追求和要求。 除去个别的天才以外,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孩子,都没有关于艺术和文学的联想。当时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怎么样能吃上一顿饱饭,怎么样能够进入城市,怎么样可以脱离农村。这种愿望实际上是那时候很多年轻人的最高理想。 邻居告诉我,在济南的时候,认识山东省一个有名的作家,这个作家特别腐败。我问究竟腐败到什么程度,他说这个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 作家梦源于一天可以吃三顿饺子 没有远大志向,怎么又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呢?这也跟我居住的村庄的邻居有关系。 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我的邻居里有一个大学毕业生。1957年,中国有很多知识分子,包括一些在校的大学生,他们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这个大学生邻居,在学校里被划成了右派,当然现在叫错划成右派。 大学生跟我们一起劳动,他是中文系的,后来也做过中学语文教员,对文学比较了解。他经常在劳动的间隙,向我们灌输一些有关文学的话题。 他说在济南的时候,认识山东省一个有名的作家,这个作家特别腐败。我问究竟腐败到什么程度,他说这个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我们当时认为,只有神仙才有可能一天吃三顿饺子。因为我们一年也吃不上一顿饺子。只有在好年景的时候,除夕夜里能吃一顿饺子。而且那饺子还是两种皮的,一种是黑皮黑面的,一种是白皮白面的。这个作家竟然可以一天三顿吃饺子。我当时就问他:“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写出一本小说来,可不可以一天三顿吃饺子?”他说:“当然可以!”(全场笑)所以说,我最初关于文学、关于当作家的梦想就是从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的。 那时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那个时候的文学,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戏剧只有八个样板戏,小说也就那么十几部,作家也只有那么一个。即使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被称作红色经典的小说,在“文革”期间也被禁止了。小说已经变成了政治的一种宣传品。我们能读到的,也就是当时流行的“三突出”。 那个时候让我产生文学梦想,实行起来也非常困难,搞一支笔、几张纸都不容易。但我还是在1973年的时候,拿起笔来想尝试写一篇小说。小说的第一句话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
  • 我与电大情有独钟 我与电大情有独钟
  • 我与电大结缘 我与电大结缘   我与电大结缘 王晓明 我于1996年从天津市教委调到广播电视大学,担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至今已8个年 头。在此之前,我曾在市教委工作了23年。...
  • 开放大学(英国高校) 英国The Open Univer sity,简称OU,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1969年在皇家特许令批准下成立,有权颁授本科及研究生学位。总部座落在北伦敦,在英国各大城市均设有教学中心,是世界上第一所成功落实远程教育的大学,OU也是英国和欧洲最大规模的高校,学生人数达174...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