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河南互联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800188.net

 

指望人家付出极高的“机会成本”去创业,从而实际上放弃了单位内部的机会,这不现实,没有人是傻子。

作者:陈一城(抱朴财经评论员)

江苏发了一个大招,希望有能力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当然,也给出了优惠条件:

江苏省人社厅、发改委、教育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十四部门关于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通过完善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创业服务,力争实现到2025年,每年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0万人(其中离校5年内高校毕业生3万人、农民6.5万人)。

为降低事业编内人员离岗创业的“机会成本”,通知重新明确了一项支持政策,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其间可依法继续在原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和职业年金,正常晋升薪级工资,按规定连续计算工龄,同等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岗位等级晋升。

高校毕业生和农民的事咱们不谈,只谈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的事。

首先是敢不敢?其次是能不能?最后,趋势到底是什么?怎么办?

01 多数技术人员不敢创业

政策初衷是好的,落实到个人,我认为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是不敢离岗创业的。

为什么?很简单,从外部来说,多少创业多年的老板如今都属于赚钱很难的状态,叫人看了害怕,长期呆在“温室”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把市场撬开?这个难度太大。

从内部来说,专业技术人员除非性格原因,逼不得已,在单位实在呆不下去才会去离职创业。不过,回来以后如何安排工作?

三年过去,三年前招来的985毕业生已经成单位的顶梁柱了,外面排队想进来的985、211的孩子估计能排满一个操场。我就问你怕不怕?

如果创业失败回单位,大概率会比以前更难受。如果某人已经56岁或者57岁了,想出去创业试试,这个可以有,因为失败后直接回单位办退休手续,挺好,不耽误事。可是这个年龄躺平不好吗?

没有人是傻子,目前这复杂环境,我估计绝大多数有本事没本事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不敢真去创业,哪怕承诺“保留人事关系,其间可依法继续在原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和职业年金,正常晋升薪级工资”。

政策是好的,有些事儿啊,就是单位领导一句话,要是单位换了领导呢?你懂的,可能回来连坐的桌子都没有。

02 创业成功率不会高于1%

还有一个能不能的问题。

说实话,社会上包括各级领导对专业技术人员有个误解,觉得他写代码厉害,或者他做的新能源车某零件不错,他毕业于名校,所以,他可能创业成功。

这是错误的。当下的创业,第一要务是活下去,是赚钱,是有正的现金流。

而这些可能和技术好或者差无关,属于综合能力的考量。

优秀的CEO必须有极好的战略判断能力,找出好的方向,然后要懂得营销,要懂得怎么搞定团队,还要不太抠门,当然,危机时刻要有借钱、融资能力,最后,才是懂一点产品。

懂产品,以及特别懂技术,不是必要条件。马云会写代码吗?库克真懂手机制造的高深技术吗?他是做营销出身的。

懂一些就够了,自己不太懂没关系,交给专业大师级人物去把关就好了,给钱给股份。

所以,专业技术人员要么就创业成功,把事情做得很大,因为他懂人性,比如马化腾。他当年在创业团队里是负责赚钱、找钱的,当然,他也很懂技术。这是极少数。

要么,创业失败一塌糊涂。

从事业单位出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可能技术还不错,中等偏上,但是去捕捉市场的需求,满足需求,营销力量铺到位的能力怎么样?

这是需要在野生的环境中去折腾,去吃苦,去哭泣,去求人,去妥协,去死皮赖脸营销才能有的能力。

从事业单位出来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干得了这个?我深表怀疑。

但是,有一件事他们可以干,而且成功的概率更大一点。

比如,跟定一个老大,这个老大什么都懂,这种人当然也是极少的:

技术、营销、管理都懂,而且还有融资能力和战略纠错能力。技术人员跟定这种人,运气好一点可以折腾出一个上市公司(前些年有一些这种案例),运气中等,收入可以大幅度提升,运气一般也有口饭吃,有相对比较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

比如我认识的毕发财老师,当年跟着前上司创业,四年后成功套现1.26亿,他就是专业技术人员,他不需要懂营销和管理。

创业成功的几率有多少呢?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2017年夏季高峰会”演讲上,谈到创业投资时表示,从创业者成功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创业成功率不会高于1%。(《第一财经》)

所以,对那些创业成功或者还能给员工正常发工资的人点个赞吧,人家已经超越了99%的创业者,超越了99.99%的普通人。

这也是我不太敢忽悠人出单位单独创业的原因,因为绝大多数人就是没有这个格局、认知、执行力、协调力和忍耐力,要承认自己不行,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跟随创业是可以的,不过一定要跟对人。

03 每个人要看清趋势

讲讲趋势。

江苏出这个政策,我觉得是蛮好的,给出了选择,而且给出了宽松的退路。我以上说的这些只是告诉专业技术人员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知,不要头脑发热。

出政策的背景是什么呢?很简单,形势复杂了,经济有压力,希望激活更多的民间活力。

而且很明显,铁饭碗也开始受到一些冲击了,财政有压力了。

还是引用官方媒体的报道:

8月11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调研县域经济发展。

在座谈会上,沈晓明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试点推进人口小县机构编制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效能,减轻财政供养压力,把有限的财力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只有湖南是这样吗?恐怕不是吧。

所以,“优化政务服务效能,减轻财政供养压力,把有限的财力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大势所趋。

所以,各地纷纷在裁撤编外人员。

所以,多位自称昆明地铁一线员工的网友,称其工资正在被拖欠。记者联系到部分昆明地铁的员工,他们证实了这一消息。(《中国新闻周刊》)
所以,近年来,哈尔滨市已经开展过两轮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经过2018年的改革,哈尔滨全市事业编制精简8246名,占比25.3%。(《每日经济新闻》)

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江苏的政策,你才能知道趋势是什么。

那么,有没有更稳妥、更有效、参与度更高的创业模式呢?有。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出过政策: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同时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

我刚刚问过几位教授,在实际操作中,其实学校还是偏保守,有所收紧,不鼓励这么干,那么我大胆提点建议:

给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的有能力人士真正松绑,在量化指标考核合格的前提下,比如上多少节课、学生口碑、论文发表数量等全部达标后,鼓励部分教师、科研人员在岗创办企业或者参与企业运营、管理。

而且,我建议不要给创业能力强的教师、科研人员定太高的指标,中等即可。

我知道很多人又会提反对意见,他们会说:“不能让这些人好处都占全了,又有‘铁饭碗’,又可以去创业”。

可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暗地里早就这么干了,无非是自己不出面或者少出面,找一个经理人代自己打理而已。

所以,他们该干的活一点没少干,该赚的钱一点没少赚,还不如干脆让这事儿放在明面上,而且这事合理合规合法,人社部是有政策的。

他们干好了,可以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是好事。他们干得不好,还有一个退路,这样就敢于大胆投入大胆干。

指望人家付出极高的“机会成本”去离岗创业,从而实际上放弃了单位内部的机会,这不现实,没有人是傻子。

举个例子:

斯坦福大学是众多伟大创新的起源地。斯坦福为硅谷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众多高科技公司的领导者,这其中就包括谷歌、惠普、雅虎、耐克、罗技、特斯拉、Firefox、艺电、Sun、NVIDIA、思科及eBay等公司的创始人。

▲斯坦福大学

吉姆·克拉克是斯坦福大学电机系副教授,克拉克和安德森一起创立了网景通信公司。网景于1996年IPO,克拉克的500万美元的投资赚到了20亿美元的收益。

思科创始人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对教师夫妇:1984年,波萨克和勒娜在家里创建思科系统公司。1986年,波萨克辞去斯坦福的职务,全职思科公司。有了思科的设备后,联网时代真正的到来了。不过,两人早就离了。

斯坦福前校长约翰·亨尼斯是美国计算机科学家、MIPS公司创始人,被马克·安德森誉为“硅谷教父”。

约翰·亨尼斯总结了斯坦福副校长,被誉为“硅谷之父”的弗里德里克•特曼的观点:教授需要和工业界联系。特曼鼓励教授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特曼或许是第一位在商业公司担任董事的大学教授。

斯坦福和硅谷的经验可以参考,大环境和微观环境不一样,也很难完全照搬,大家自己思考吧。

趋势开始了,每个人都要看清趋势做好准备,这不是开玩笑的。怎么赚到钱,至少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其实是一个现实问题。

评级: 0.00   票: 0   传出命中: 87   传入命中: 0   收藏 夹: 0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