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在我的记忆里,从七十年代后期,我们的生活水平开始逐步改善,粮店供应的品种也多了起来,不但有小米和高粱米,还出现了大米和各种豆类。

  当时听长辈们议论,说是现在不打仗了,国家的储备粮仓开始放粮了。我特意留心了一下,那个时候的粮食确实略有些陈腐的味道,或许真的吃到战备粮了。

  粮店供应的花样多了,餐桌上不再是单一的窝头,玉米粥,而是时不时会有香喷喷的大米饭。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就着白菜粉条狼吞虎咽,把肚子吃得鼓鼓的,感觉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食物。

  记得母亲看到我的吃相,总是扯着耳朵叮嘱,吃完饭不要乱蹦乱跳,这样容易得盲肠炎,是要到医院开刀的。不知道母亲的话是真是假,反正吃完饭真的老实了许多。

  渐渐的,我们吃米饭的频率高了起来,据说是细粮的供应提高了比例。我最大的感受不仅餐桌上的馒头多了,而且每个星期天都会包一次饺子。那个时候,我正是长身体的年龄,饭量特别大,一顿能吃五六十个。奶奶看着我的吃相,经常逗我说:“这要是放在老辈子,非让你把家吃穷了不行!”

  主食得到了改善,可副食品供应相对滞后些,尤其是食用油和肉食品的供应比较紧张。

  在我的印象中,那个时候买肉是凭票的。每人每月供应多少,都是有着严格定量的。

  大概1977年至1978年,肉食品的供应逐步见好。记得每到星期天,我都会主动地起个大早儿,拿着肉票去副食店排队。父亲笑我是无利不起早,我也不反驳,因为这话一语中的,我确实想吃肉解馋。

  那个时候,供应的肉都是冷冻过的,不知是不是也属于战备储存物资。副食店卖肉没有定数,每天卖不卖肉要看上面是不是给配送。有时候排大半天的队,结果“今日无肉”,只能扫兴而归。

  那个时候,售货员卖肉可不像现在由顾客挑肥拣瘦,一片猪肉放在案板上,按顺序切割,赶上哪里算哪里,如果对切下的肉不满意,售货员马上会喊:“不要拉倒,下一位!”

  那时买肉都喜欢肥的,因为粮店供应的油比较少,买回肥肉可以用来耗油。所以,我每次买肉的时候都会动个小心眼,如果赶上瘦肉多的部位,便会装模作样地让后面的人先买。

  不管肥瘦,反正那个时候每周都能吃到肉,感觉日子越来越好了。

  我说这些事情,是因为现在有些人不怀好意,把三年自然灾害扩大化,一直叫嚷毛主席整个时代都吃不饱穿不暖,天天饿的抬不起头。

  我想告诉那些不知真相的年轻人,这些人纯属胡说八道。那三年自然灾害过后,国家马上组织“抓革命,促生产”,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老百姓的日子在一天天变好!

  另外,有的人经常嘲笑那个时候的“布票”、“粮票”、“肉票”等等,现在想起来这种办法不但不可笑,反而是相当的科学。在物质供应紧张的时候,采取凭票供应很公平,非常有效地杜绝了干部以权谋私,多吃多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