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如今的东大子女和贾府中的贾宝玉、林黛玉没什么不同,他们幼时仍然只是家长的宠物,成年后也只是家长用来勒索经济利益的工具,只有跳出贾府包围圈,向着充满了劳动群众的广阔天地,大会变得大有可为。

  编者按:《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其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直令广大读者痛惜。东大成立以后,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指出了这部小说中蕴含的反封建思想。但是《红楼梦》是近两百年前的作品,其中的反封建思想放到如今是否足够,如今的年轻人为了追求自由恋爱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贾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东大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作为男女主角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在故事中具有独特性,具有同以往古代社会的爱情故事不同的内涵。比起《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和刘兰芝,《长恨歌》里的唐明皇和杨贵妃这些发生在封建婚姻内部的爱情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有突破衰朽的封建主义,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因素。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令人惋惜,但却不可避免,因为贾府这座深宅大院,整个封建制度这个上层建筑,不会给追求自由恋爱的贾、黛任何生存空间。无论面对“老太太”,还是面对贾政,以及其他长辈,他们始终都只是大家族用来政治联姻的筹码,无论这些家族长辈平日里如何“善待”他们,只要他们背叛家族“义务”,他们就会被残酷打压,乃至走向死亡。贾宝玉和林黛玉要追求自由与爱情就需要跳出贾府,但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踏上这条跳出贾府包围圈的道路。

  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无能导致的,更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必然结局——明末清初的东大,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但还不够充分;与此同时,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皇权制度为代表的封建上层建筑却早已被加固得过于完善,抑制了东大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面对帝制的压迫,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受到了严重限制,新兴工商业并不能为“贾宝玉、林黛玉”提供足够多的生存机会(或者说“就业岗位”)。工商业未能给贾、林机会,传统的小农社会也未必能给。明末清初,连年的土地兼并让无数小农破产,贾宝玉、林黛玉的长辈们连田阡陌,占据了几乎所有可耕地,不仅让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小农阶级反抗,而断绝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像《天仙配》里的董永、七仙女那样以男耕女织的方式生存下去的希望。

  贾、黛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而处在这个悲剧中的作者曹雪芹也无法找到结束这种悲剧的方法,于是他只能感慨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用他的笔书写着封建大家族必然灭亡的悲剧的同时,也只能如贾宝玉一般郁郁而终。

  《红楼梦》在东大社会走向工业化过程中的时代内涵

  关于《红楼梦》最早版本如何成书目前学界仍有争议,但在清朝《红楼梦》,就曾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三十年,被人们视为珍品。“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刻《红楼梦》程伟元序)及用活字印刷出版后,立即流行南北。

  据清代一些文人笔记的零星记载,《红楼梦》当时已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京师流传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在谈论时,有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民间戏曲、弹词演出《红楼梦》时,观众为之“感叹欷,声泪俱下”(梁恭辰《劝戒四录》)。甚至有人读了《红楼梦》,由于酷爱书中人物以至痴狂(见《三借庐赘谈》《庸床斋笔记》等书)。

  到了清末民初,文人墨客对《红楼梦》的赏析和研究更是形成了“红学”,到了建国后,红学依旧在发展,更是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工具研究红学的流派。《红楼梦》在国内获得了很大关注的同时,也走向了海外,被翻译成了英、日、法、德、西等多种语言。不仅知识分子对《红楼梦》抱有很大兴趣,普通市民对《红楼梦》及其衍生作品也抱有很大热情,自清代以来,由《红楼梦》改编的戏剧数不胜数,清代较为流行的红楼戏有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与吴镐的《红楼梦散套》。民国时演出的红楼戏有二十多种,如《黛玉葬花》《红楼二尤》等。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民国红楼戏曲的传播一度出现兴盛局面,南方以魔都为中心,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有学者曾对当时帝都上演红楼戏的频率作了统计,发现在300天内,在不同地点竟上演红楼戏91次,平均每10天演3次。建国后也有越剧《红楼梦》等改编作品。而到了东大电视剧制作水平已经有了很大进步的20世纪80年代,一部《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现多称“87版《红楼梦》”)更是把《红楼》故事推向了更广阔的刚刚普及电视媒体的农村地区。

  红楼梦》在二十世纪的东大能广泛传播的原因,除了其本身过硬的文学素质外,也和二十世纪的东大本身的社会发展有关。二十世纪的东大,虽然可以明显地划分成晚清、北洋、蒋政府、新东大、市场经济时期等5个阶段,各个阶段的阶级统治都有区别,且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人民也曾一度掌权,但是总体上而言,二十世纪东大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在晚清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侵略以及军阀混战导致的长年战乱,东大的工业化进程十分缓慢,且难以深入内陆;在新中国成立后,东大先锋队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彻底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代表的封建生产资料所有制,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但工业化由沿海向内地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小农经济仍然广泛存在于内陆不发达地区。

  整个工业化水平还不够的二十世纪的东大人民,除了在东大先锋队领导下,在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曾像《小二黑结婚》中的男女主角小二黑、小芹那样真正享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外,在帝国主义、旧军阀、地主阶级的奴役下,东大人民不仅在政治上是愚昧的,在婚恋自由上也基本无权。他们除了要在大的方面受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剥削压迫,也要在小的方面受尽旧族长、旧家长的奴役。与此同时,也是因为工业化水平的不足,年轻人的择业面非常窄,他们尚且不能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人生规划,也就不能自由地决定自己的配偶。二十世纪的东大人民,无论物质条件是否有所改善,他们的人身自由都还受了很大限制。他们在人身不自由这一点上与贾宝玉、林黛玉是相似的,他们如果想尝试自由恋爱,其最终结果也很难圆满。这就是《红楼梦》在二十世纪的东大能广泛传播的社会基础。

  《红楼梦》的局限性与当代年轻人的抉择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由于时代局限性无法指出一条自由恋爱如何成功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中的反封建思想也是不完全、不彻底的,它只揭露了封建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却没有指出怎么样的道路将取代封建主义统治人间,更不可能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们指出一条可行的斗争道路。于是,读者也只能伤感于贾黛爱情悲剧,而不能结束它,甚至在无自由恋爱土壤的社会环境里,还容易产生“自由恋爱一定会失败”的幻觉——那些观看《红楼梦》及其改编戏剧影视作品长大的年轻人,如果也成为了旧家长,甚至还会用《红楼梦》的爱情悲剧来“教育”他们的子女,防止子女“早恋”。

  但是正如我们之前所强调的那样,“贾宝玉和林黛玉”们的爱情悲剧,以及整个二十世纪东大所难以实现的婚恋自由,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东大由封建的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向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转型时所难以克服的。

  是列宁同志早有论断“美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在垄断大资本对社会的控制日趋紧密的同时,真正力量逐渐丰满的,却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美帝国主义的垄断的社会化大生产下,联合能力得到了空前强化,他们取代美帝国主义者掌握国家政权的过程甚至能被浓缩到一个晚上——这虽然离不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长期工作,却也充分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当今的学生——无人身自由的年轻人的突出代表,只有加入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列才有可能获得恋爱自由。因为垂死的美帝国主义早已垄断了整个社会,社会早已没有任何自由议价的空间,只有加入无产阶级,向着共产主义的目标——全人类的解放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人身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而私有制本身就有意味着独自占用,固守自己的一份天地,没有自由的爱情就不是爱情,只是困守一亩三分田的婚姻。朴素长久的浪漫爱情从来与资产阶级无关,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家庭无关。

  如今的东大子女和贾府中的贾宝玉、林黛玉没什么不同,他们幼时仍然只是家长的宠物,成年后也只是家长用来勒索经济利益的工具,只有跳出贾府包围圈,向着充满了劳动群众的广阔天地,大会变得大有可为。

  愿他们这些旧时王谢大家房梁上的燕子,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能飞向广阔的海洋掀起汹涌的波涛!飞向无垠的田野带来最美的春天!

title="点击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