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研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愈发深切地体悟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涌动着古老智慧的深沉力量 。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着深刻洞察与理解的大家。他的思想与理念,在诸多层面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独特而深邃的认知与运用,这一点,从他的思想对《大学》中 “亲民” 与 “新民” 之争所产生的潜在影响里,便得以清晰彰显 。
朱熹主张 “新民”,在他的观念里,更倾向于凭借教化手段对民众进行改造。这一主张背后,隐含着一种自上而下的精英主义视角,仿佛民众只是被动等待被塑造的客体,而精英阶层则牢牢掌握着绝对正确的改造方向。与之相对,王阳明则坚定地坚持 “亲民” 理念,他认为统治者应当满怀仁爱之心,切实贴近百姓生活,以真诚的仁爱之举赢得百姓由衷的信任与拥护。这一争论跨越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始终引发着人们的深入思考,而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则为我们理解这一古老论题提供了崭新且极具深度的视角 。
从毛泽东的实践论维度审视,“亲民” 理念无疑展现出更为强大的合理性。实践论着重强调,认识源自实践,而人民群众正是实践的主体力量。“从群众中来” 这一理念,其核心要义便是深入群众内部,全面、深入地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真实生活状况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唯有如此,学问的探究与政策的制定才能深深扎根于现实的肥沃土壤,有效避免沦为空洞无物的形而上学。反之,“新民” 理念倘若缺乏对群众实践的深度洞察与了解,便极易演变成脱离实际的强制改造行为。当精英们仅仅在书斋中凭借主观臆想构思民众的改造方向,却全然不考虑群众的真实处境与实际需求时,这种改造就如同空中楼阁、无本之木,难以在现实中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实际效用 。毛泽东一生都极为重视实践,他不辞辛劳,深入农村、工厂等基层一线,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接触与交流,真切地了解他们生活的疾苦与诉求,进而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一系列高度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策略。这一系列伟大实践,与 “亲民” 理念在本质上高度契合。因为只有真正亲近民众,才能深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从而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正确路径与方法 。
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为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亲民” 理念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将 “为人民服务” 这一根本立场鲜明地置于首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毛泽东始终坚定不移地坚信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而反观 “新民” 理念,如果在实践过程中把握不好尺度与方向,极有可能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沼无法自拔。当以固定、僵化的教条去强制改造民众,却全然忽视群众的意愿与实际情况时,便从根本上违背了唯物史观,严重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毛泽东始终紧紧依靠群众,积极发动群众,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核心动力,这无疑是 “亲民” 理念在实践中的生动诠释与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