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美国新任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亚太首访行程,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美国在历史认知与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其“弃韩增菲”的行程设计暴露了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升级;另一方面,在硫磺岛战役悼念仪式上公然称颂二战日军的“勇敢精神”,不仅亵渎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正义,更揭示了美国为维护霸权不择手段的价值观扭曲。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美国的战略短视与历史虚无主义,正在将自身推向国际道义的对立面。
一、地缘政治布局:以“联盟强化”之名行“阵营对抗”之实
赫格塞思此次亚太首访选择菲律宾、日本,而跳过传统盟友韩国,标志着美国亚太战略的“南海中心化”转向。菲律宾被纳入访问名单的核心原因在于其地缘价值:新增的9个美军可用基地(主要位于吕宋岛北部及南海争议区域附近),直接服务于美国对台海和南海的军事威慑。这种布局与美国推动的“北约亚太化”战略相呼应,试图通过拉拢菲律宾、日本等“棋子”,构建对华包围网。
然而,美国的战略设计充斥着逻辑悖论。韩国被冷落的原因不仅是其政局动荡,更因其在对华经济合作(如半导体出口限制)上的“不配合”,暴露了美国“安全凌驾于发展”的霸权逻辑。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政府为换取美国支持,不惜在南海问题上频繁挑衅,甚至提出“武力夺岛”等荒诞言论,甘当美国代理人。这种“以邻为壑”的联盟策略,看似强化了美国的区域存在,实则加剧了东盟内部的分裂风险,削弱了地区多边合作的基础。
二、历史观的扭曲:从“悼念战死者”的设计到“美化侵略者”的算计
赫格塞思在硫磺岛悼念仪式上的发言,将美国亚太政策的“价值观空洞化”推向高潮。硫磺岛战役作为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曾下令“每人死前杀死10名美军”,并虐杀战俘、逼迫平民自杀。然而,赫格塞思却将侵略者与反侵略者的鲜血混为一谈,称颂日军“勇敢精神”,这种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直接触怒了美国民众。社交媒体上,网民贴出日军虐俘照片,质问“谁袭击了珍珠港?”;退伍军人团体则批评此举是对7000名阵亡美军的亵渎。
美国的“选择性记忆”背后是赤裸裸的地缘政治算计。一方面,通过渲染美日“共同历史”,掩盖当前对日施压(如要求增加驻军费用分担)的现实矛盾;另一方面,以“历史和解”之名,强化日本在“印太战略”中的工具性角色,将其更深地绑定于对华遏制框架。这种操作不仅玷污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精神遗产,更让美国站在了全球正义力量的对立面。
三、国际秩序的破坏者:以“多边合作”的幌子包裹“零和博弈”的祸心
美国近年来的亚太政策,本质上是冷战思维的延续。赫格塞思此行强调“印太地区自由开放”,实则为军事介入南海、台海制造借口。美军在菲律宾部署“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联合演习频次激增,均以“中国威胁”为幌子,推动地区军事化。这种“以海制华”策略,与其在欧洲挑动俄乌冲突的手法如出一辙,意图通过代理人战争消耗对手,维持自身霸权。
然而,美国的战略透支已引发多重反噬。经济上,其“脱钩断链”政策导致盟友利益受损:韩国半导体产业对华出口受限,日本汽车业因特朗普加征关税陷入困境。安全上,菲律宾若过度追随美国,恐沦为“亚洲版乌克兰”,承受与中国对抗的灾难性后果。更讽刺的是,美国国内民众对政府穷兵黩武的不满日益高涨,国债突破35万亿美元、社会分裂加剧,与其对外战略的“虚张声势”形成鲜明对比。
四、中国的应对:坚持战略定力与多边主义的破局之道
面对美国的围堵,中国展现了成熟的大国智慧。在南海,中国通过岛礁建设与常态化巡航巩固主权,同时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彰显对多边规则的尊重。经济上,RCEP的落地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为亚太国家提供了“发展优先于对抗”的替代方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80年前,反法西斯同盟以鲜血铸就的胜利,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今天,任何篡改历史、煽动对抗的行径,终将被时代抛弃。美国的“霸权焦虑”与其说是对华恐惧,不如说是对多极化世界的无力适应。当赫格塞思在硫磺岛为日军“招魂”时,他或许忘了:真正的勇敢,从来不属于侵略者,而属于那些为正义与和平献身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