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智能手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中小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但与此同时,手机进校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引发不少管理冲突和教育担忧。

日前,福建人大网公布《福建省禁止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率先以立法形式限制手机进入中小学校园:

《规定》要求,禁止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携带手机(包括电话手表)进入课堂,的确需要将手机带入学校的,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手机带入学校后交由学校统一保管,该规定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

这也意味着,从9月1日新学期开始,禁止中小学手机进课堂踏出有法可依的国内第一步。

立法:

福建省禁止手机、电话手表进课堂

各中小学幼儿园9月1日起施行

对学生带手机进课堂的行为,福建省第一个以立法形式说“不”。

8月2日,经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福建人大网公布《福建省禁止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的规定》,要求禁止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携带手机(包括电话手表)进入课堂。学生确有需要将手机带入学校的,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手机带入学校后交由学校统一保管,该规定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记者注意到,福建此次和手机一同被禁止的,还有电话手表。

某种程度上说,儿童电话手表是家长摒弃手机后做出的一个选择——方便联系孩子,又不至于让孩子深陷电子产品。不过,某品牌儿童电话手表也在不久前被家长投诉,孩子使用的电话手表有皮肤功能,内置有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游戏APP。

还有学校老师吐槽,虽然儿童电话手表功能没有手机强大,但里面有花花绿绿的界面,“有些学生会控制不住,上课时拿出来玩,尤其是小学低龄段的孩子”。

此外,同样可下载游戏、检索功能强大,为何平板电脑没被列入禁带“名单”呢?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三处处长贺晟这样说道,《规定》没有将平板电脑等一些教学需要的智能终端纳入禁止的范围,兼顾了学校关于手机管控和数字教学两方面的需求

换句话说,《规定》没有“掐断”同学们与信息化时代的联系,但给予了学校一定自主管理权,使手机管理制度相对更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

现象:

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学龄前接触网络

禁止手机进课堂已是大势所趋

不难理解,立法禁手机的背后,是青少年群体中愈加严重的“电子产品依赖”。

2021年7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比2019年提升1.8个百分点。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数字时代发展,孩子们首次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

其中,手机是未成年网民的首要上网设备,使用比例达到92.2%。其中,未成年网民拥有属于自己上网设备的比例达到82.9%,拥有手机的超过六成(65.0%),其次为平板电脑(26.0%)。约四分之一使用智能手表(含电话手表)上网,学习、听音乐、玩游戏、聊天是近几年未成年人中排名靠前的网络活动。

而未成年人将手机带入校园,可能引发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较早发出预警信号的是一位中学老师。

早在2013年,就有一线班主任在《人民教育》杂志提及这一现象,“在做班主任工作时,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进课堂的现象。不管是严令禁止,还是尝试和学生达成‘君子协议’,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聊天、玩游戏的现象都屡禁不止。”

不止一位成都小学老师也向成都商报教育发布记者提到,带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课堂,不仅存在分散注意力、干扰课堂、考试作弊等问题,还有可能引发攀比心理,“就有家长给我反映,家里孩子就要某款电话手表,不买他觉得自己融入不了同学。”

在此情境下,教育部门对电子产品的管控近几年都在加强,尤其是手机。

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手机有限带入校园,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部官网截图

此外,教育部还明确要求,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换句话说,福建虽然对平板电脑“网开一面”,没有要求课堂禁用,但使用时长还是有限制,主要还是为了孩子的视力着想。

争议:

该不该给孩子用手机?

各国都面临这个难题

事实上,在大家认为“轻松教育”的欧美国家,手机也被绝大多数中小学课堂明令禁止。

据环球网报道,德国慕尼黑大学中小学教育专家霍夫曾表示,不少欧洲国家都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入课堂,上课时更是禁止使用手机。在法国,违反“手机禁令”者,学校可暂时收缴其手机,当日放学后再归还。德国一些学校会禁止违反规则的学生几天内不准带手机入校,对违反其他课堂纪律,如逃学等,还要惩罚家长,进行罚款甚至监禁处理。

但禁止使用手机目前也存在一定争议,尤其是从教师到学生“一刀切”的全面禁止。

一方面,禁止在校使用手机,并不代表不让孩子对所有电子产品避之不及。

有教育研究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孩子早晚有接触网络的一天,但电脑和手机不同,手机是娱乐和沟通的工具,,而电脑遵循主动搜寻和工作的逻辑,用户可以用来搜索信息、做PPT和思维导图,“更好的做法是,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承担起主体责任,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自身做好榜样的同时,控制好孩子的‘屏幕时间’。”

另一方面,从更大层面上看,沉迷手机只是孩子自制力不足的表现之一,单纯的“堵”可能适得其反。

“没有自律,就没法发展出自主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就担心,学校诸多规则制定过程中更多是从家长和学校出发,较少照顾学生的权益。课堂对手机说“不”,会不会让学生回家后变本加厉地玩?学校应不应该干涉学生在家的手机使用?

在他看来,单纯地“一刀切”并不妥当,教育没有任何可以一劳永逸的地方,“家长要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适当放手让孩子做决定”,“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孩子有更丰富的生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认为,要想根治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进教室的问题,需要学校有系统治理思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甚至自相矛盾的方式。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在听取家长和学生意见基础上,制订刚性与柔性兼备的学生手机管理规定。与此同时,也要消除某些教学观念误区,不能把教育现代化简单视为要利用电子产品教学,而要更重视教育的品质,并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者丨李宇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