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Send? 安全、简单、私密。我们的服务旨在优先考虑安全和直接的大文件传输,同时确保您的隐私。无需注册,基本使用无需广告和费用,体验轻松共享文件的方式。 Send.cm 我们了解您个人数据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只收集我们的服务所必需的基本信息,例如您的电子邮件、用户名和 IP 地址。您可以相信您的数据会得到最高程度的保密性,并且永远不会被出售。   寻得我们名字的旅程 选择 “Send” 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我们最擅长的...
文章浏览阅读5.4w次,点赞8次,收藏46次。云端同步服务(如Dropbox)已经满足一般用户文件同步/备份的需求,但是有些办公文件或私人文件需要同步/备份,同时用户又不想传到互联网上去,怎么办呢?百度上搜一搜”局域网”、”文件同步”或”文件夹同步”,一定可以搜到不下三十款相关的局域网文件同步工具,诸如GoodSync、FreeFileSync、各种同步/备份专家等,免费到收费工具琳琅满目。在如此多的同步工具中,如何找到好用、适用的工具呢?_zisync
砂锅炖过羊肉,发现鲜美无比,就用它炖炖猪蹄,果然,完美 用料 猪蹄   两斤 白蔻,花椒,白芷   适量 沙参,党参,当归   适量 盐,白糖,味精   适量 香菜,姜   适量 清炖猪蹄的做法步骤 步骤 1 猪蹄泡水一个小时,血水就干净了 步骤 2 放姜片焯水,冷水下锅,水沸腾后用燃气热水器放热水冲洗干净 步骤 3 电热水壶烧开开水,倒进锅里,一整锅的量,放姜片,花椒,沙参,党参,白蔻,当归,白芷适量,一起煮,不用盖锅盖,大火烧开后,继续大火沸腾15分钟,散散味 步骤...
最近,媳妇喜欢半夜刷视频看,尤其是一边嚷嚷着要减肥,晚饭还不吃,一边半夜专看那些馋人的美食视频。这不,前几天迷上了四川的蹄花。没办法,媳妇喜欢,作为家里掌勺的大厨就得给人家做出来啊,关键是做出来的蹄花,还真得软烂鲜嫩好吃才行啊! 其实,老于一直想不通,猪蹄虽然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但它的热量也不低啊。为啥女人们减肥的时候这个不吃,那个不吃,但看到美味的猪蹄却停不下来嘴!言归正传,冬季本来就需要能量抵御寒冷,而猪蹄不仅营养丰富,还是女人们补充胶原蛋白的重要食材之一。 不过,不少网友给老于留言说:自己在家炖的猪蹄,要么是腥味重,要么就是汤不鲜,尤其是喝起来还很油腻。其实,炖猪蹄时,只要牢记“3不放”诀窍,保准你炖的猪蹄软烂又鲜嫩,汤汁不腥也不油腻!下面就一起看看吧。 炖猪蹄:牢记“3不放”诀窍 一、切记不要放花椒 经常做的朋友都知道,有这么一句关于烹调的口诀:“猪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鱼不蒜”,意思是说,当清炖这4种食材时要注意配料之间的搭配禁忌,而猪不椒说的就是花椒!因为花椒的气味过于霸道,炖猪蹄时,会严重影响猪蹄的原味,所以,这味料是不可以放的。 二、不能放料酒 如果说,不能放花椒,很多朋友还相信老于说的话;但是不能放料酒,是不是很多朋友想“喷”老于啊!别急,都知道料酒是去腥的好东西,但料酒去腥的原理大家可能知道的不多。 其实,料酒之所以会去腥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借助料酒中含有的酒精挥发,带走一部分食材的腥味;二是利用料酒中的多种香辛料来遮掩食材的腥味。 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酒精挥发后不会留有异味。但是多种香辛料和猪蹄的腥味融合在一起,尤其是清炖的做法,会使猪蹄以及汤汁的味道非常的怪异,所以是不能放的。 三、不能二次加水 炖猪蹄讲究一次成功,就是说,锅里的水一开始就要放足,中间不能二次加水。因为二次加水会导致锅内的温差变化较大,使猪蹄紧缩,腥味不能释放出来,并且也会影响猪蹄软嫩的口感。 所以,大家切记,炖猪蹄时一定不能放这3样东西!下面再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炖猪蹄的详细方法,有喜欢吃炖猪蹄的朋友,不妨一起看看吧。 推荐食谱:白芸豆炖猪蹄 食材:猪蹄、白芸豆、葱、姜、大蒜、香菜、小米辣、白糖、盐、生抽、蚝油、米醋、辣椒油 步骤一:提前一晚把白芸豆洗净后放入水中浸泡一夜备用;注意,泡好的白芸豆体积会增大一倍左右,且外皮饱满,若是褶皱的样子,说明浸泡的时间太短。 步骤二:将猪蹄放到燃气上从头到尾烧一遍,烧去皮上的猪毛,然后再用刷子洗刷干净后切块,放入锅中,加入葱结、姜片,开大火,水沸后再煮15分钟,捞出,洗净浮沫后备用。 步骤三:另起一锅,倒入猪蹄,泡好的白芸豆以及葱结、姜片,加入大量的清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慢炖一个小时即可。 喜欢吃四川老妈蹄花的朋友,炖猪蹄的时候,可以调一碗蘸料。拿一个小碗,先放入适量的葱花、蒜末、小米辣以及香菜末,接着加入半茶匙白糖,2茶匙生抽,2茶匙米醋,半茶匙蚝油,一点点盐,最后加入辣椒油搅拌均匀即可。 技巧总结: 猪蹄软烂是因为火候到了,味道纯正,是因为再炖猪蹄时,仅仅是借用葱姜去腥,保持了猪蹄的原味;而汤汁鲜香,不腥也不油腻,是因为猪蹄经过两次煮炖以及葱姜腐竹去腥,并且第一次焯水时,时间够长,油脂已经被析出,这样炖好的猪蹄,汤汁上不会漂着厚厚的一层油脂。 其次,做清炖猪蹄时,切记不要放花椒、料酒,尤其是不能二次加水!最关键的是,这样做出来的猪蹄,适合家里的孩子老人吃,而对于大人们来说,单独配上调制的蘸料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现在正逢寒冬,不妨照着老于的方法,给家人墩上一锅暖身暖胃又御寒的猪蹄吧!如果你喜欢老于的文章,请帮忙点赞、转发,让更多得朋友知道,这就是我最大的创作动力!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观看,谢谢!
  “老人不帮忙带娃”,这是整个社会和家庭需要共同面对、解决的综合性问题,而不只是老人或女性独立面对的困境。 作者 | Elise 编辑 | 腾宇 桃子酱 题图 | 《川流不“熄”》 清晨,刘阿姨轻摇折扇,走在通往公园的小径上。每走几步,就有熟人跟她打招呼。这是刘阿姨退休后常来的公园,每天8点,她会在这里和拳友一起打太极,享受晨练时光。与此同时,公园里也不乏推着婴儿车遛弯的老人。 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刘阿姨,选择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拒绝带孙的她,决定把退休生活留给自己。如今,有越来越多像刘阿姨这样的退休老人,在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中,尝试与后辈在育儿问题上达成平衡。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基于教育、养老、医疗、生育、托育等多方面压力,部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有所下降。他建议:“(他们)应抓住有效的生育期,借助亲友之力解决暂时的困难,以免错过最佳生育期。” (图/视觉中国) 郑秉文所指的“亲友”,通常指年轻人的父母。在国人的传统认知中,父母理应帮助子女,照顾孙辈,并形成一种传承。但在当下的中国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里,老年人更倾向于摆脱照顾孙辈的责任,享受退休生活。他们正在以行动树立一个新标签——“新老人”。 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1962—1975年)出生的人,是“新老人”的主体。民政部、全国老龄办2024年10月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9697万人。 这些“新老人”的退休生活忙碌而充实。他们向年轻人学习,积极适应数字化时代。大部分“新老人”表示自己很忙,这与公众对老年人退休生活的刻板印象——普遍清闲、孤独——有所不同。除了体育锻炼、旅行等线下活动,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忙于在线交流;还有超过20%的老人忙于上网学习,平均在线时长为每天2小时。 他们也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退休后,不用帮子女带孩子吗?” 隔代抚养是一种选择, 而不是义务 刘阿姨生于20世纪50年代,每月退休金有上万元,加上没有房贷,生活相对宽裕、放松。退休后,她的生活依然丰富:在老年大学上舞蹈课,参与书画协会的展览活动,组织老同学、老同事聚会,与朋友定期结伴旅游,等等。退休这几年,她去过西藏、新疆,冬天去东北滑雪,夏天去云南避暑。 刘阿姨的想法很有代表性:退休后就应该享受生活,而不是自愿承担照顾孙辈的任务。 与此同时,刘阿姨的独生女儿李楠正在陷入“丧偶式育儿”的局面:公婆以“退休后还需工作”为由,拒绝帮忙;丈夫则忙于创业,经常早出晚归,育儿重担落在李楠一个人身上。 李楠曾请母亲帮忙照顾孙子。尽管心疼女儿,刘阿姨还是婉拒了:“我年轻时是职业女性,吃了一辈子食堂,连饭也不会做。让我带孩子,比带项目还难。”刘阿姨建议女儿去月子中心坐月子,之后如果要请专业的育儿嫂,她来出钱。“照顾孩子方面,专业人士比我有经验。如果有经济困难,我可以提供一定的资助。我认为,老年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儿女提供帮助,而不是无条件地全力以赴。” (图/《出走的决心》) 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多样化的退休生活,而不是绕着孙辈转。他们身体尚属健康,拿着退休金,正是有钱又有闲的时候,学习新技能,参与新活动,人生有无限可能。刘阿姨说:“退休后才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老年人的自我实现同样有价值,我们没有义务为子女照顾孩子。” 卢奶奶的情况和刘阿姨相似,她认为,“老年人带孙应该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义务”。 61岁的卢奶奶是一名纺织厂退休工人,居住在广州。退休后,卢奶奶加入一个老年舞蹈队,每天和同伴一起排练,还受邀上过央视。她称自己的退休生活“非常忙碌”。 卢奶奶的丈夫是本地人,有一些可稳定收租的房产,爱好钓鱼,一出去就是一整天。而卢奶奶每天上午8点准时去珠江边和老姐妹们跳舞,10点半“收队”后再一起上茶楼喝茶。像卢奶奶这样的广州师奶,喝茶是她们每天最重要的行程之一,甚至可以说,“比起带孙子,喝茶才是正经事”。为此,她经常坐40分钟的公交车,从海珠区到荔湾区跟老姐妹们碰头:“那里的茶楼平靓正,很抵食(划算)。” (图/《郊游》) 在子女眼中,卢奶奶生活清闲,身体也不错,帮忙带孙似乎理所当然。但儿子提出请她帮忙照看2岁的孙子时,卢奶奶仔细考虑后拒绝了:“带孙太累了,我一怕带不动,二怕带不好。人老了应该享受自己的生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老年人不参与隔代抚养,这种情况在广州绝非少数。通常,这类老人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并不与子女同住,只有周末家庭聚餐时才有机会见一见孙子、孙女。在帮助子女分担育儿压力时,他们更愿意“出钱”而非“出力”。 这一代“新老人”对个体自由和退休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同时清晰地表达了这一诉求,而不再是牺牲自己的后半截人生。 育儿问题的张力 小麦夫妇都是85后,在上海生活。他们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也是“421”家庭结构中的夹心层。 小麦今年年初生了二胎,夫妻二人的生活更忙碌了:丈夫每天早上8点前把大宝送去学校,再以最快的速度在8点半前赶到公司。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没有给大宝报小学托管班,小麦负责大宝中午、下午的接送,与此同时,她还得把刚刚学会爬行的二宝带在身边。 二宝才半岁,如果请一个育儿嫂,每月需要额外支出7000—10000元,这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小麦和丈夫也考虑过几家早教中心,希望找到合适的托管服务,但被一年10万元的高额费用劝退。 即将结束产假的小麦,正在为无人照顾孩子而发愁:“我们这一代人,要养4个老人和孩子。看似家里有6个大人,但因为和老人分开住,事实就是,两个孩子只有我一人来照顾。”育儿问题往往成为夫妻争吵的由头,小麦是否应该成为全职妈妈这件事,也被反复提起。如果没有老人帮忙,普通家庭的女性生育二胎后成为全职妈妈,似乎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这背后,透露出深深的无力感。 (图/《全职》) 生育女性的困境一再重演,促使小麦进行思考:“什么样的家庭能让女性在生育后回归职场?一是经济条件允许,请得起保姆的家庭;二是有老人帮忙照顾孙辈的家庭。如果没有能力请保姆,又没有老人的帮助,双职工家庭可能需要牺牲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照顾孩子,而这个人往往是女性。” 最终,为了支持小麦重返职场,小麦的母亲离开家乡,来上海帮她带孩子。小麦的母亲姓张,今年70岁,退休前是一名教师。张老师说:“我的两个外孙都是我带大的。现在上海的家庭流行外婆照顾孙子,奶奶是几乎不参与的。” 张老师对老人不帮忙带孩子的原因也有清醒的认识:“婆媳关系大都存在问题,隔代教育的差异和矛盾是很难避免的。婆婆照顾孩子往往吃力不讨好,现在许多老人不愿意做。” (图/《再见我们的幼儿园》) 社交媒体上,关于“老人带娃”和“老人不带娃”的讨论,两种观点势均力敌。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育儿经。在一线城市,职场压力大,保育系统不完善,房价和育儿成本高昂,年轻人不得不寻求老人的帮助,以减轻经济压力。如今老人们从以往的“无限连带责任”转变为结合实际情况的“有限度的帮忙”,从理所当然的奉献到有商有量的配合,是一种进步。 “如果这时候老人说‘谁的孩子谁带’,我会非常沮丧。”小麦说。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对小家庭来说是个挑战。年轻人要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更要面对因无法表达需求而哭闹的婴儿,这种慌乱,有孩子的人才能深刻体察。如何避免失衡,是每一个当代家庭都难以避免的命题。 老年人是年轻家庭的 第二个“妻子” 因为担心老人不愿帮忙,越来越多年轻人将“是否有老人帮忙带娃”作为生育决策的重要考量。许多人因为难以承担育儿的重担,选择不生孩子或只生一个孩子。面对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应充分利用老年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红利”,有专家如此建议。 然而,“新老人”并不愿意成为“红利”,而是用行动摆脱传统的规训,做出自己的选择。固然有人愿意为儿女分忧,但也有人渴望拥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间,过上体面且丰富的退休生活,而不是陷入为子女无条件付出的轮回。 年轻人和老人的难处,都应该被看见、被理解。老人不愿意在卸下社会角色后,重新被嵌入一套忙碌的系统;年轻人则需要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分担家务,不但能省下保姆和托儿所的费用,来自老人的退休金还可以作为补贴,减轻家庭的整体经济压力。 (图/《川流不“熄”》) “老人不帮子女带孩子”,从来就不是个体问题,而是社会系统性问题。现代女性生育后都希望重返职场,一来避免与社会脱节,二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老人希望摆脱劳碌、被束缚的生活,在晚年找回自我;而作为家庭中受益最多的男性,应该看见并体察两代家庭成员的诉求,共同协商,形成更合理的家庭分工。社会则应予以整体性支持,一个“生育友好型”的社会,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而不是抱持“抱怨—对抗”“投诉—无视”的二元立场。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在《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一书中指出:在城市双职工家庭中,祖父母几乎承担了所有家务,配合儿子、儿媳及孙辈的生活工作安排,隐藏自己的喜好,压抑自己的需求,扮演着完美“妻子”的角色。 中国一直有隔代养育的传统,祖辈承担了年轻家庭中第二个“妻子”的责任。在传统观念中,老人帮忙带孩子可以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否则,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影响。 沈奕斐发现,这种影响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老人不带娃,会影响他们与子女的关系。子女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确实分身乏术,需要理解和支持。如果老人不帮忙,他们可能会对老人产生怨恨,导致关系疏远。另一方面,这会影响老人与孙辈的关系。老人如果不参与孙辈的成长过程,后者与他们不亲近,他们也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 (图/《郊游》) 沈奕斐认为,当代年轻女性在家庭中获得的权利和地位并非来自男性,而是来自上一代老人的让渡。她们从繁重的育儿和家务劳动中解脱,是因为家庭中的老年女性承受了这一切,但后者的牺牲、困境,鲜少被提及和重视。 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许琪在题为《性别公平理论在中国成立吗?》的调查报告中发现,与男性相比,老年人才是提升女性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如果丈夫多做家务、多带孩子,并不一定能提升女性生育的可能性。真正能起作用的是老人,因为他们是夫妻之外的‘外部力量’,他们的参与才能真正缓解小家庭的压力,保证双职工家庭的工作能力和收入都少受影响。” 许琪指出,要想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国家与社会需要分担一部分生育压力,如提供能保障3岁以下幼儿基本安全的育儿托儿服务,出台分担由于女性职工生育造成的企业成本升高的措施,等等。这将有利于缓解家庭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困境,也有利于提升生育意愿。 (图/视觉中国) “新老年人”选择不带孩子是个人权利得到重视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和个体自我实现需求的反映。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也没有一蹴而就的共赢方案。社会应提供更多支持,满足年轻人的育儿需求和期望,帮助老人追求自我价值。 张老师说:“等到孙子上小学,我就把抚育孩子的责任还给他们(子女),他们则把自由生活的权利还给我们。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父母辛苦大半辈子了,应该有闲适自在的晚年生活,不必再为儿孙操心费力。”
  “老人不帮忙带娃”,这是整个社会和家庭需要共同面对、解决的综合性问题,而不只是老人或女性独立面对的困境。 作者 | Elise 编辑 | 腾宇 桃子酱 题图 | 《川流不“熄”》 清晨,刘阿姨轻摇折扇,走在通往公园的小径上。每走几步,就有熟人跟她打招呼。这是刘阿姨退休后常来的公园,每天8点,她会在这里和拳友一起打太极,享受晨练时光。与此同时,公园里也不乏推着婴儿车遛弯的老人。 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刘阿姨,选择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拒绝带孙的她,决定把退休生活留给自己。如今,有越来越多像刘阿姨这样的退休老人,在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中,尝试与后辈在育儿问题上达成平衡。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基于教育、养老、医疗、生育、托育等多方面压力,部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有所下降。他建议:“(他们)应抓住有效的生育期,借助亲友之力解决暂时的困难,以免错过最佳生育期。” (图/视觉中国) 郑秉文所指的“亲友”,通常指年轻人的父母。在国人的传统认知中,父母理应帮助子女,照顾孙辈,并形成一种传承。但在当下的中国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里,老年人更倾向于摆脱照顾孙辈的责任,享受退休生活。他们正在以行动树立一个新标签——“新老人”。 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1962—1975年)出生的人,是“新老人”的主体。民政部、全国老龄办2024年10月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9697万人。 这些“新老人”的退休生活忙碌而充实。他们向年轻人学习,积极适应数字化时代。大部分“新老人”表示自己很忙,这与公众对老年人退休生活的刻板印象——普遍清闲、孤独——有所不同。除了体育锻炼、旅行等线下活动,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忙于在线交流;还有超过20%的老人忙于上网学习,平均在线时长为每天2小时。 他们也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退休后,不用帮子女带孩子吗?” 隔代抚养是一种选择, 而不是义务 刘阿姨生于20世纪50年代,每月退休金有上万元,加上没有房贷,生活相对宽裕、放松。退休后,她的生活依然丰富:在老年大学上舞蹈课,参与书画协会的展览活动,组织老同学、老同事聚会,与朋友定期结伴旅游,等等。退休这几年,她去过西藏、新疆,冬天去东北滑雪,夏天去云南避暑。 刘阿姨的想法很有代表性:退休后就应该享受生活,而不是自愿承担照顾孙辈的任务。 与此同时,刘阿姨的独生女儿李楠正在陷入“丧偶式育儿”的局面:公婆以“退休后还需工作”为由,拒绝帮忙;丈夫则忙于创业,经常早出晚归,育儿重担落在李楠一个人身上。 李楠曾请母亲帮忙照顾孙子。尽管心疼女儿,刘阿姨还是婉拒了:“我年轻时是职业女性,吃了一辈子食堂,连饭也不会做。让我带孩子,比带项目还难。”刘阿姨建议女儿去月子中心坐月子,之后如果要请专业的育儿嫂,她来出钱。“照顾孩子方面,专业人士比我有经验。如果有经济困难,我可以提供一定的资助。我认为,老年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儿女提供帮助,而不是无条件地全力以赴。” (图/《出走的决心》) 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多样化的退休生活,而不是绕着孙辈转。他们身体尚属健康,拿着退休金,正是有钱又有闲的时候,学习新技能,参与新活动,人生有无限可能。刘阿姨说:“退休后才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老年人的自我实现同样有价值,我们没有义务为子女照顾孩子。” 卢奶奶的情况和刘阿姨相似,她认为,“老年人带孙应该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义务”。 61岁的卢奶奶是一名纺织厂退休工人,居住在广州。退休后,卢奶奶加入一个老年舞蹈队,每天和同伴一起排练,还受邀上过央视。她称自己的退休生活“非常忙碌”。 卢奶奶的丈夫是本地人,有一些可稳定收租的房产,爱好钓鱼,一出去就是一整天。而卢奶奶每天上午8点准时去珠江边和老姐妹们跳舞,10点半“收队”后再一起上茶楼喝茶。像卢奶奶这样的广州师奶,喝茶是她们每天最重要的行程之一,甚至可以说,“比起带孙子,喝茶才是正经事”。为此,她经常坐40分钟的公交车,从海珠区到荔湾区跟老姐妹们碰头:“那里的茶楼平靓正,很抵食(划算)。” (图/《郊游》) 在子女眼中,卢奶奶生活清闲,身体也不错,帮忙带孙似乎理所当然。但儿子提出请她帮忙照看2岁的孙子时,卢奶奶仔细考虑后拒绝了:“带孙太累了,我一怕带不动,二怕带不好。人老了应该享受自己的生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老年人不参与隔代抚养,这种情况在广州绝非少数。通常,这类老人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并不与子女同住,只有周末家庭聚餐时才有机会见一见孙子、孙女。在帮助子女分担育儿压力时,他们更愿意“出钱”而非“出力”。 这一代“新老人”对个体自由和退休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同时清晰地表达了这一诉求,而不再是牺牲自己的后半截人生。 育儿问题的张力 小麦夫妇都是85后,在上海生活。他们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也是“421”家庭结构中的夹心层。 小麦今年年初生了二胎,夫妻二人的生活更忙碌了:丈夫每天早上8点前把大宝送去学校,再以最快的速度在8点半前赶到公司。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没有给大宝报小学托管班,小麦负责大宝中午、下午的接送,与此同时,她还得把刚刚学会爬行的二宝带在身边。 二宝才半岁,如果请一个育儿嫂,每月需要额外支出7000—10000元,这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小麦和丈夫也考虑过几家早教中心,希望找到合适的托管服务,但被一年10万元的高额费用劝退。 即将结束产假的小麦,正在为无人照顾孩子而发愁:“我们这一代人,要养4个老人和孩子。看似家里有6个大人,但因为和老人分开住,事实就是,两个孩子只有我一人来照顾。”育儿问题往往成为夫妻争吵的由头,小麦是否应该成为全职妈妈这件事,也被反复提起。如果没有老人帮忙,普通家庭的女性生育二胎后成为全职妈妈,似乎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这背后,透露出深深的无力感。 (图/《全职》) 生育女性的困境一再重演,促使小麦进行思考:“什么样的家庭能让女性在生育后回归职场?一是经济条件允许,请得起保姆的家庭;二是有老人帮忙照顾孙辈的家庭。如果没有能力请保姆,又没有老人的帮助,双职工家庭可能需要牺牲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照顾孩子,而这个人往往是女性。” 最终,为了支持小麦重返职场,小麦的母亲离开家乡,来上海帮她带孩子。小麦的母亲姓张,今年70岁,退休前是一名教师。张老师说:“我的两个外孙都是我带大的。现在上海的家庭流行外婆照顾孙子,奶奶是几乎不参与的。” 张老师对老人不帮忙带孩子的原因也有清醒的认识:“婆媳关系大都存在问题,隔代教育的差异和矛盾是很难避免的。婆婆照顾孩子往往吃力不讨好,现在许多老人不愿意做。” (图/《再见我们的幼儿园》) 社交媒体上,关于“老人带娃”和“老人不带娃”的讨论,两种观点势均力敌。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育儿经。在一线城市,职场压力大,保育系统不完善,房价和育儿成本高昂,年轻人不得不寻求老人的帮助,以减轻经济压力。如今老人们从以往的“无限连带责任”转变为结合实际情况的“有限度的帮忙”,从理所当然的奉献到有商有量的配合,是一种进步。 “如果这时候老人说‘谁的孩子谁带’,我会非常沮丧。”小麦说。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对小家庭来说是个挑战。年轻人要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更要面对因无法表达需求而哭闹的婴儿,这种慌乱,有孩子的人才能深刻体察。如何避免失衡,是每一个当代家庭都难以避免的命题。 老年人是年轻家庭的 第二个“妻子” 因为担心老人不愿帮忙,越来越多年轻人将“是否有老人帮忙带娃”作为生育决策的重要考量。许多人因为难以承担育儿的重担,选择不生孩子或只生一个孩子。面对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应充分利用老年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红利”,有专家如此建议。 然而,“新老人”并不愿意成为“红利”,而是用行动摆脱传统的规训,做出自己的选择。固然有人愿意为儿女分忧,但也有人渴望拥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间,过上体面且丰富的退休生活,而不是陷入为子女无条件付出的轮回。 年轻人和老人的难处,都应该被看见、被理解。老人不愿意在卸下社会角色后,重新被嵌入一套忙碌的系统;年轻人则需要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分担家务,不但能省下保姆和托儿所的费用,来自老人的退休金还可以作为补贴,减轻家庭的整体经济压力。 (图/《川流不“熄”》) “老人不帮子女带孩子”,从来就不是个体问题,而是社会系统性问题。现代女性生育后都希望重返职场,一来避免与社会脱节,二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老人希望摆脱劳碌、被束缚的生活,在晚年找回自我;而作为家庭中受益最多的男性,应该看见并体察两代家庭成员的诉求,共同协商,形成更合理的家庭分工。社会则应予以整体性支持,一个“生育友好型”的社会,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而不是抱持“抱怨—对抗”“投诉—无视”的二元立场。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在《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一书中指出:在城市双职工家庭中,祖父母几乎承担了所有家务,配合儿子、儿媳及孙辈的生活工作安排,隐藏自己的喜好,压抑自己的需求,扮演着完美“妻子”的角色。 中国一直有隔代养育的传统,祖辈承担了年轻家庭中第二个“妻子”的责任。在传统观念中,老人帮忙带孩子可以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否则,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影响。 沈奕斐发现,这种影响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老人不带娃,会影响他们与子女的关系。子女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确实分身乏术,需要理解和支持。如果老人不帮忙,他们可能会对老人产生怨恨,导致关系疏远。另一方面,这会影响老人与孙辈的关系。老人如果不参与孙辈的成长过程,后者与他们不亲近,他们也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 (图/《郊游》) 沈奕斐认为,当代年轻女性在家庭中获得的权利和地位并非来自男性,而是来自上一代老人的让渡。她们从繁重的育儿和家务劳动中解脱,是因为家庭中的老年女性承受了这一切,但后者的牺牲、困境,鲜少被提及和重视。 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许琪在题为《性别公平理论在中国成立吗?》的调查报告中发现,与男性相比,老年人才是提升女性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如果丈夫多做家务、多带孩子,并不一定能提升女性生育的可能性。真正能起作用的是老人,因为他们是夫妻之外的‘外部力量’,他们的参与才能真正缓解小家庭的压力,保证双职工家庭的工作能力和收入都少受影响。” 许琪指出,要想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国家与社会需要分担一部分生育压力,如提供能保障3岁以下幼儿基本安全的育儿托儿服务,出台分担由于女性职工生育造成的企业成本升高的措施,等等。这将有利于缓解家庭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困境,也有利于提升生育意愿。 (图/视觉中国) “新老年人”选择不带孩子是个人权利得到重视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和个体自我实现需求的反映。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也没有一蹴而就的共赢方案。社会应提供更多支持,满足年轻人的育儿需求和期望,帮助老人追求自我价值。 张老师说:“等到孙子上小学,我就把抚育孩子的责任还给他们(子女),他们则把自由生活的权利还给我们。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父母辛苦大半辈子了,应该有闲适自在的晚年生活,不必再为儿孙操心费力。”
文: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 张瑜(执业证号:S0360518090001)   【美国大选系列】 核心观点 1、对哈里斯、拜登与特朗普三人在24个细分领域的政策主张进行全方位详细对比,其中,拜登与特朗普存在明显差异,哈里斯则比拜登更“左”的,有7个领域。2、哈里斯公布的首个经济议程旨在降低家庭生活成本,但降低生活成本的“财政成本”是十年内赤字增加1.7万亿美元。3、目前哈里斯对特朗普实现了民调反超,但优势在误差之内;以史为鉴,现任副总统竞选总统成功的先例较少。 报告摘要 从24个细分领域看政策分歧:哈里斯、拜登与特朗普(图表1概览) 1)哈里斯、拜登与特朗普的主张一致的,6个领域:均支持以色列、对华竞争、支持基建投资、支持制造业回流、打击反犹主义、打击毒品; 2)拜登与特朗普存在明显差异,哈里斯则比拜登更“左”的,7个领域: 税收方面,特朗普寻求企业减税永久化,拜登对富人和企业加税、对中下层减税,哈里斯扩大中低收入家庭税收减免。日常生活成本方面,特朗普主张降低能源成本,拜登主张禁止公司征收不必要费用和追究价格欺诈,哈里斯禁止食品和杂货“价格欺诈”,打击大型食品公司的不公平并购。AI方面,特朗普对AI少监管多创新,对中国保持技术优势;拜登颁布“AI行政命令”指导其安全发展,对中国保持技术优势;哈里斯主张建立一个平衡监管框架。 住房方面,特朗普希望通过削减通胀来降低按揭利率,提供税收优惠和对首次购房者的支持(无细节);拜登提出建造200万套住房,为首次购房者提供1万美元的贷款减免;哈里斯主张通过对建造入门级住房的税收优惠、扩大现有税收抵免和投资400亿进一步支持适用房建设,在未来4年建造300万套住房,为首次购房者提供2...
浙江省:在《2024年浙江公务员考试报考指南》中明确,2022年、2023年毕业生可报考身份要求为2024年应届毕业生的职位,但需注意硕士以上毕业生不能享受放宽年龄政策。教育部发布的《蓝皮书》显示,近年来…
10月28日,北京海淀警方通报一起持刀伤人案件,通报内容如下: 10月28日15时20分许,海淀区万泉庄路和万柳中路交叉口附近,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导致5名路人受伤,其中3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唐某某(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