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战中,毛主席指挥红军以仅仅3万人的兵力突出了40万人的包围圈。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战给我们的核心启示是什么?根据整个战争过程,我认为实际上就是军事指挥者夺取战争胜利离不开掌握军事辩证法规律——特别是军事辩证法的核心规律,也就是矛盾规律。“军事辩证法”这一概念,是主席在长征胜利后在陕北进行军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提出的,但是大量事实证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战实质上就是主席运用军事辩证法的成果。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是什么?毛主席讲过——是矛盾性。军事辩证法是什么?是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军事,其核心就是用矛盾规律来认识和指导军事实践。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改造基本胜利之后,主席经常讲“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观察社会主义社会”,从而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防修反修的理论。实际上主席在建国前也在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指导军事实践。学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战,关键就是学习其中的历史经验、方法启示,这就绕不开学习军事辩证法。
我们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战的“七套组合拳”,就能看出其中的实质、核心规律,就是军事领域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七套组合拳,分别是:一,避实击虚,一渡赤水;二,出其不意,二渡赤水;三,转移敌人注意力,假戏“真”唱,攻打鲁班场;四,吸引敌人主力,大佯攻,三渡赤水;五,继续吸引敌军,令第九军团向北诱敌;六,佯攻贵阳,全面调动敌人;七,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在讲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战和军事辩证法之前,我先讲一讲情报的作用。说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战能打赢主要靠的是情报,实际上是胡扯。博古为首的“三人团”得到的情报照样也很精准,但是他们就指挥的很差劲,使红军从10万变3万,导致7万多红军烈士牺牲。同样精准的情报,你给“AI”,给“chatgpt”,它能想出来一渡二渡的办法,三渡四渡的办法就想不出来了。情报只给你提供“食材”,怎样做全靠指挥者对战争艺术的运用。所以不要夸大情报的作用!
第一套组合拳,实际上处理的就是“打”和“走”的矛盾。要想全部消灭国民党反动军阀、想“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就必须速撤,这就是打和走的矛盾关系、辩证关系。土城之战我军撤退,不可忽视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情报出错,六个团被说成了约四个团,另一个是朱德、刘伯承、聂荣臻这三位相对了解川军的同志对川军的情况汇报出错——他们误认为川军实力和以前一样分散。但是算人头账的话,川军损失甚至比红军还要多。从此,这部分川军实际上基本被吓破了胆。这一战对于川军无疑也起到了重要的战略威慑作用。
第二套组合拳,实际上处理的就是“突围”和“入围”的矛盾。当时蒋介石匪军在西面对我军形成了半包围的状态,东面是兵力薄弱的贵州军阀,但是无疑附近也有相当一部分国民党的中央军,而且再往东就是不久之前被红军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湘江和蒋介石匪军的老巢——东南地区。无疑,突出东、西敌人夹击是红军想继续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突围”是红军的根本战略目标。但是,为了突围,红军就要先“入围”,也就是趁东部的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没有像西部敌人一样形成强大的半包围之前,“趁黔北空虚,杀他一个回马枪”。所以,有了红军二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再占遵义。这就是“突围”和“入围”的矛盾。
第三套组合拳,处理的是“走”和“打”的辩证关系。当时,四十万蒋匪军对我军形成的包围圈越来越严,我军基本上被敌军包围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走”,无疑是当时的主要战略目标。但是,“走”之前,有必要打一打。因为只有打一打,才能转移敌人的注意力、给敌人制造错觉,从而顺利的走出去。如果不打这一仗、不转移周混元的注意力,我们根本无法顺利的三渡赤水。所以,主席决定先进攻鲁班场。表面上是我们红军没打下来鲁班场,实际上这一仗为红军实现重要战略目标、成功突出重围做了必要准备。即使拿不下鲁班场,这一战也足以掩盖了红军再渡赤水河的意图、给蒋介石制造“中央红军想拿下鲁班场而继续‘西窜’”的假象,为我军顺利三渡赤水提供了充分的战略准备。这就是走和打的矛盾。
第四套组合拳,处理的是“突围”和“入围”的辩证关系。突出四十万敌军的全面封锁包围是红军的第一战略目标,但是突出全面包围之前,需要西渡赤水河、进入西面敌军的“半包围”。所以,三渡赤水是红军的一次“大佯攻”,大量调动了西部敌军的主力,从而制造了蒋匪军西部兵力过于集中、东部兵力严重空虚的局面,使蒋匪军的全面包围圈基本被撕碎。为了突围要先进入“半包围”,这就是“突围”和“入围”的矛盾。
第五套组合拳,处理的“向北”和“向南”的辩证关系。主席亲自指挥红军向西佯攻实现战略目标之后,迅速再次东渡赤水河,跳出了敌人的半包围。同时,主席亲自指挥红军兵分两路,一路是向北诱敌的第九军团,另一路则是往南急速前进的中央红军主力。为了往南进军,必须往北诱敌——这就是向北和向南的矛盾。
第六套组合拳,处理的也是“走”和“打”的辩证关系。红军的目标是彻底甩掉敌人,而为了甩掉敌人就要吓唬敌人。所以,红军佯攻贵阳,吓破了蒋贼的胆子——蒋贼慌忙调滇军孙渡部队“救驾”。滇军一调出来,红军向西进军的路途彻底就打通了!佯攻贵阳的战略目标达成,红军迅速西进,基本跳出了敌军的封锁包围——要走必先打,这就是“走”和“打”的矛盾。
第七套组合拳,处理的还是“走”和“打”的辩证关系。红军目标无疑是“走”,也就是甩开一切敌人、渡过金沙江。但是,红军要想彻底甩开敌人,就要吓唬吓唬昆明的龙云——于是,就有了“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战,主席成功处理了一次打和走、两次突围和入围、三次走和打、一次向南和向北的矛盾关系,这就是在战争领域对军事辩证法的矛盾规律的运用。遵义会议之后指挥全军、亲自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战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的,无疑是毛主席,而不是其他人。正如黄克诚大将所说:“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机中挽救了革命,这是我们党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