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当人们在为东欧、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叹息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上已经引起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的变化,另一种形式的制度革命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而且还在不断地发生着。

  在公众号讨论时,【区德福】说:“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弄不明白,《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不能用明确的定义来区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明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没有讲明白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我们还是具体地看一看《共产党宣言》是怎么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吧。

  一,《共产党宣言》1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1,《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而共产主义联盟是第一个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

  2,《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之作。

  3,《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

  4,《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整而又凝练简洁的表述。

  5,《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总纲和路线图。

  二,《共产党宣言》讲了什么?

  《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其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

  1,阐述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演变。

  2,分析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论述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到的革命作用,如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也指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3,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阐明了无产阶级的本质要求;说明了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组织性和团结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第二部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1,论述了共产党人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共产党人代表着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

  2,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目标,包括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以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社会达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状态。

  3,回应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和污蔑,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澄清,如关于消灭家庭、消灭祖国等说法,指出这些都是对共产主义的歪曲和误解。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1, 对当时流行的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

  2,分析了这些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指出它们的局限性和错误所在,强调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

  第四部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1,阐述了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的策略原则,强调共产党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和革命形势,灵活制定斗争策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反对共同的敌人。同时,在联合中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坚持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

  2,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使整个社会得到彻底的改造,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要根据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状况,采取不同的革命手段和方式。

  《共产党宣言》紧紧把握体现和实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这个核心,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基本矛盾及演变为出发点,科学地说明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说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总体要求和纲领,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共产党宣言》有没有讲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这里的共产主义,我们把它当作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词来理解,也可以把它当作劳动阶级社会来理解)。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的生产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消费价值(消费品)的生产。因此,无产阶级运动或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由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向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这就是《宣言》全书中的核心要点,它不仅是共产党组织建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总体指导思想。

  基于这个核心要点和总体指导思想,我们又可以把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进一步具体为实现四个转变:

  一,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根本转变:即由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到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

  二,是必须促使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

  三,是必须促使由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四,是必须促使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到社会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革命需要做到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什么是传统的观念?那就就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观念:包括生产力观念;生产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制度观念;文化观念等等。

  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那就是建立以工人为主体的,以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为目的的生产方式,即消费价值生产方式。概括起来就是要上述所说明的实现“四个转变”和“两个决裂”,从而最终形成以劳动者利益要求的满足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范畴

  从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实践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虽然以产权制度与公有制相结合的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过渡经济模式,但是,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却产生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劳权公有制模式——人民公社模式,这就是现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即消费价值生产方式。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不再是理论,早已经成为了一种现实。

  阅读《宣言》,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我们应该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的概念或范畴:

  1,明确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无产阶级,认识无产阶级的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及和实现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运动的性质与特征;

  2,明确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根本概念,特别是要明确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互关系与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相互关系的区别;从而明确两种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区别——劳动所有权与资产所有权的根本区别;

  3,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而不再是资产者;也不是劳动力所有者。社会主义生产主体与资本主义生产主体的区别是劳动所有者与资产所有者的区别。

  4,明确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而不是满足资产者对资产增殖的需要。因而社会主义生产是消费价值的生产,而不再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明确了这个正确的社会主义观,我们才能“擦亮眼晴,烛照现实,提高辨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不在复杂的思想斗争中站错立场,迷失方向。”

  在这个正确的社会主义观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够了解列宁主义理论产生的意义和十月革命的特殊性,我们才能弄清苏联模式的性质、特征及苏联人在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上和行为上的正误;有了这个正确的社会主义观,我们才能真正弄清,为什么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会出现僵化、缺乏活力的原因所在,为什么东欧和苏联会走向灭亡;有了这个正确的社会主义观,我们才能知道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到底做错了什么,从而必然地导致了苏联的灭亡。

  在这个正确的社会主义观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建国后三十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和意义,才能真正了解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体制建立的意义。有了这个正确的社会主义观的指导,我们才能知道1978年以来的我国的经济改革的成败得失,才能正确地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虽然已经有了170多年了,但是,《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其阐述的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总体纲领,在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现之前,是不会过时的。这就是在今天我们仍然要学习《宣言》的意义所在。

  虽然在十月革命以来产生的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先后灭亡了,但是,从十月革命开始起,现实世界就进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衰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兴起的过渡时期。这一方面是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真正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应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在本世纪初出现的知识经济形态,由于知识的地位超越了资本的作用而使生产劳动取代了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从而形成了新兴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及其发展要求,同时也产生了“人人为主体、按业绩付酬”的新的制度形式。

  当人们在为东欧、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叹息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上已经引起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的变化,另一种形式的制度革命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而且还在不断地发生着。

  附注: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49年9月出版。

Template Settings
Select color sample for all parameters
Red Green Olive Sienna Teal Dark_blue
Background Color
Text Color
Select menu
Google Font
Body Font-size
Body Font-family
Directio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