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三法能够三通——想法想得通,说法说得通,做法行得通——道器变通。

  李克勤(jixuie)题记:批判的武器,是已经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物,只要认真识别是可以认识的。武器的批判,恐怕不那么简单,一般情况下,人们是十分珍惜既有的“武器”的,是舍不得进行“武器的批判”的。因此,要理解“武器的批判”,就得对尚处于隐形(无形)状态的道,有所感悟。这里还是以毛主席的伟大实践作为参考系,来讨论。

  1957年,吴冷西从新华社调到《人民日报》工作时,毛主席曾经和他谈话。毛主席说:

  “你到《人民日报》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遇到最坏情况,要有‘五不怕’的精神准备。这‘五不怕’就是: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有了这五不怕的准备,就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了。”

  毛主席接着又说:“一个共产党员要经得起受到错误的处分,可能这样对自己反而有益处。屈原流放而后有《离骚》,司马迁受腐刑乃发愤著《史记》……”

  毛主席这里讲的,是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的对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马恩列斯的著作里,找不到这样的说法,可是,你能说那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吗?

  要说清楚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就得从悟道说起。我们老祖宗发明的“道”这个东西,不能只从有形的方面看,我们不得不从无形去感悟。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人们从看得见的文字读物里,的确有了从未有过的感觉,甚至有豁然开朗之感。一直到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后,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多集中在器层面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接着“湘江战役”惨败后,人们才从惨痛教训里切身地感觉到了这一点——毛泽东同志似乎有过人之处,这也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军事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同时人们也似乎发现了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在悟道方面有些神秘。

  ......

  毛主席逝世后,人们展开了对毛主席各式各样的研究。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毛主席的优势究竟是什么?

  有一天,我从毛主席经常强调“要读无字之书”的说法里顿悟了。其实,毛主席说的“无字之书”,会永远存在,并不能说你把“无字之书”读成了“有字之书”就完事了——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因为你只是把“无字之书”的某一个章节读懂了,而那部书的全部具有无限的空间。

  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正如批判的武器,永远没有终点一样,武器一旦形成就难免存在缺陷,就有改进的空间,所以对既有的“武器”总是要进行批判的,这个“批判”,往往是挑战未知世界的,因此必然涉及对无形的东西--道的感悟。

  这个时候,我开始酝酿用中国古代文化里的道器理论,来解读这样的现象,直到有一天我总结归纳出“道器变通理论体系”。

  就“批判的武器”而言,这是属于器层面的东西,而“武器的批判”这需要从道层面来感悟。批判的武器,相当于“有字之书”,如果仅仅认识这些已知的东西,远远不够,如果还自以为是,像那个王明之流在中央苏区时候那样,就是教条主义,那是害人害己的“左”倾机会主义。

  而毛主席与王明之流的本质区别,不是在读马列著作数量多少上,如果按照王明的做法,读再多的经典原著也无济于事,相反,按照毛主席的读书方式,那是讲究从马列原著的字里行间,读出革命导师虽然没有写出来,却又是他们想说的话,正如毛主席总结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没有说过,也不可能那么说,然而那却是在道层面完全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略。

  毛主席比王明强,最强的一点恰恰就在这里。

  没有无形,也就无所谓有形——没有道,也就无所谓器。

  毛主席本人最大的优势,也就是在悟道上,这是他伟大革命实践无与伦比的优势。这个优势,还传给了像陈永贵这样的人——毛主席忠实的学生。赵树理评价陈永贵作的报告,没有一处提到毛泽东思想,却处处都有毛泽东思想,这就是无形的道寓于有形的器之中的典型想法说法做法,并且是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的道器变通。

  本文要点如下:

  1.批判的武器:器层面看得见摸得着的既有存在物

  2.武器总归是需要改进的:“武器的批判”之必要性

  3.武器的批判:是针对未来、未知而言的。

  欲知详情,请看下文。

  01

  —

  批判的武器:器层面看得见摸得着的既有存在物

  为什么要批判唯武器论?因为它只盯着有形的东西,忽视了对无形的道的感悟。

  而对无形的道的感悟,那只能靠人来完成,因此再先进的武器,都没有人重要。武器至多只是器,武器之道只能靠人来感悟,武器必须由懂武器之道的人来掌握。

  这个“掌握”,包括对既有武器的改进。

  改进,就是变,即由器而道,由道而器的变,那是道器变通之源,只能由人推而行之谓之通,道器变通。

  02

  —

  武器总归是需要改进的:“武器的批判”之必要性

  谁能够说,只有拥有某种武器,就永远万事大吉?

  那么任何武器都有可能改进,都有改进的可能,都必须进行改进。

  问题在于怎样改进?

  改进,就是对既有的武器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不够完善,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就是“武器的批判”的意思。

  为此,需要对批判、批判性思维作一点分析,进而对批判之道有所领悟。

  批判,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批评、判断。应该注意的是,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更不是粗暴的否定。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Thinking的直译。CriticalThinking在英语中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对于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都是必要的。

  马克思学说的阶级性、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而这都和批判性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的视野里,实践是以批判为前提的。

  马克思认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不满足于现存状况,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品格,这种品格的表现就是革命。

  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包括对人类全部先行学说、各国精神生产的优秀成果都认真地加以研究,立足于变革现实世界的现实运动,对这些学说的扬弃,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马克思是19世纪西方三种主要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一。

  马克思关注的是人类全部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因此,他对于人类精神生产的全部成果都要加以审视,重新给予估定,而“抓住事物的根本”则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极其彻底而严整,因而能说服人,能掌握群众的力量之所在。

  马克思从未满足于现有的理论成果,他毕生都在探求。任何科学的新成就,人类历史的各种新资料、新发现,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各种新问题,都在他的密切关注之中。马克思搁下《资本论》第二、三、四卷的写作,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人类原始社会和东方各国历史,他所留下的大量读书笔记和经济学手稿,充分显示了他严谨的一丝不苟、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因此绝非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绝对真理的封闭的教条体系,而是开辟了一条不断向真理迈进的康庄道路。

  我们曾经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都十分熟悉,有个说法几乎是我们的口头禅——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此前全部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方面的全部优秀成果。

  马克思的批判是和斗争,与革命密不可分的。《共产党宣言》就是批判、斗争、革命精神的产物。

  马克思的著作里有很多直接以批判命名,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等。

  这些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

  后来有段时间,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

  对此,我们需要认真反思。

  毋庸置疑,马克思理所当然是学者的楷模,马克思的学术风格,理当是我们需要要认真深入研究,并且要毫不犹豫地加以学习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了之前全人类一切思想文化成果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的批判之道,是我们不得不用心感悟的。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843年9月于克罗伊茨纳赫)里有这么一段话:

  看来内部的困难几乎比外部的障碍更严重。虽然对于“从何处来”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对于“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却很模糊。不仅在各种改革家中普遍出现混乱,而且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未来应该怎样没有确切的看法。然而,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以前,哲学家们把一切谜底都放在自己的书桌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等着绝对科学这只烤乳鸽调进来就得了。而现在哲学已经世俗化了,最令人信服的证明就是:哲学意识本身,不但从外部,而且从内部来说都卷入了斗争的漩涡。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构想未来并使它适合于任何时候,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就是说,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

  马克思这段精辟的话,可以作为理解马克思批判之道的重点。

  尤其是这句话: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构想未来并使它适合于任何时候,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就是说,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

  我们要格外关注。

  现实中,很多事情不是不懂,也不是不知道怎么做,只是不敢做。这里面有复杂的心理因素。

  想得通,说得通,未必行得通。要行得通,就得敢于去做,做就包括批判,没有批判的行,是难免盲从。

  请注意,不是说读懂了这段话,就懂得了马克思的批判之道,而是说我们要关注马克思的批判之道。马克思的批判之道不是空中楼阁,是可以从马克思的所作所为里去感悟的。

  说到这里,对于“武器的批判”的必要性,应该有点感觉了吧?

  03

  —

  武器的批判:是针对未来、未知而言

  未来,既可以说是未知世界,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个未知世界,不得不把它从已知世界去感悟,从而把我们的认识,从有形过渡到无形——由器而道,一旦我们把这个认识到的无形的东西说出来之后——由道而器之后,请注意,道就器化为有形的东西了,这是悟道的一个阶段性完成,而新的悟道又要开始了。

  毛主席教导我们: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

  这是毛主席在1964年12月13日修改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加的一段话。

  发人深省。

  李克勤后记:毛主席为什么比王明那些留过洋的人更善于理解马克思?这不能从读马列原著多少上来分析,那说明不了问题。也许可以从悟道上发现毛主席的优势,毛主席比别人更善于感悟马恩列斯没有说,却可能说的话,并且用中国话加以描述。事实证明,毛主席的三法能够三通——想法想得通,说法说得通,做法行得通——道器变通。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掌握批判的武器,就可以锦上添花。然而要在任何领域取得革命性成果,那就得进行武器的批判——在道层面的思想上有所突破才行,那才能完成革命性的道器变通之变。

  批判的武器,经过一段时间熟悉之后,多数人掌握既有的批判武器,不是一件难事。然而,怎么样与时俱进呢?这就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那就非得进行武器的批判。毛主席探索出了一套成体系的想法说法做法,重点在求新求异求奇上突破惯性思维,这是道器层面的突破——道器变通之变。与此同时,在器层面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行动起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就是全社会的创新文化习惯了,而通过鼓励争取优异成绩,无疑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实现方式,也就是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的道器变通。

Template Settings
Select color sample for all parameters
Red Green Olive Sienna Teal Dark_blue
Background Color
Text Color
Select menu
Google Font
Body Font-size
Body Font-family
Direction
Scroll to top